贝聿铭:一个世纪的中国才情 |
2023-11-21 23:30:08 浏览次数:714 次 |
|
|
笔者非建筑学、建筑界领域的专业人士,无亲炙与面晤贝聿铭大师的机缘。不过,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以及贝氏家族原有的祖产——苏州狮子林,笔者都曾有幸过访与游览,这些与贝氏有关的建筑空间,无一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今追忆,这些点染着贝氏才情的独特场域,更是别有一番况味。
关于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十八年前,笔者曾游访此处。时年28岁的笔者,亲睹大师杰作,恍若“朝圣”,欣喜之情,足与登上艾菲尔铁塔相类。归国后,笔者将在法国各地游学的所见所感,陆续写成文章发表;2005年,这些文章结集为《在高卢的秋天穿行》,是为个人之“处女作”,个人写作生涯也渐次开启。
遥忆十八年前,笔者站在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前,浮想联翩,神驰东西。归国后,亦曾参加一些关涉建筑学的展会与研讨,其中有两三次即在北京香山饭店。因工作匆促,未曾细致观览,如今忆及,只感觉饭店整体空间敞阔、光线明朗,恍若置身于一个不封顶的、更为巨大的玻璃金字塔中,却又穿插安置着如橱柜抽屉一般的中式房间,自是另一番“东西对照”的独特风貌。
后来,继对中国古建筑渐生兴趣之后,笔者对中国古典园林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苏州园林进行逐一考察。在游览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时,又得悉此园与贝氏家族有着十分深切的渊源。
原来,贝聿铭出生之时,即1917年,上海巨商贝润生(贝聿铭的叔父)从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耗费八十万银元,并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整修,新增厅堂池榭若干,“狮子林”之名一时冠盖苏州城。据称,贝聿铭的童年,曾有一段时间在狮子林中逗留,这段时光对其后半生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深沉悠远。
据贝聿铭晚年忆述称:“我后来才意识到在苏州让我学到了什么。现在想来,应该说那些经验对我后来的设计是有相当影响的,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创意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结晶,苏州园林教会了我这一点。”将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相比较,他又深有感触地提及:“欧洲的园林我比较有一点认识吧,住在那边60多年,法国、英国的园林我都见过。它们的园林大半是皇家的,规模很大的。我们这个园林是私家的园林,小、精,所以这两方面正相反。”从园林反推建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可见一斑,他简明扼要却一语中的,“国外的园林一看呢,无尽的,我们是弯弯曲曲的。欧西的建筑大半是很一目了然的,开门见山的,我们中国的建筑不是这样的”(详参:“贝聿铭文献展”之展厅介绍,苏州美术馆,2017)。
在笔者看来,带着文化差异与平等的眼光,怀着文化对话与重构的才情,重新体味与审视中国与西方各自营造的园林与建筑,乃是贝氏一生的志趣所在。为此,笔者在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考察过程中,也试图将德国哲学、法国文学等多种文化形态的“介质”渗入其中,更试图将中国昆曲、古典小说、历史事迹、名物风俗、建筑样式甚至中国人的伦理与心理纳入这一互动场域,希冀着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鉴赏与解析藉此进入另一番新的天地。事实上,自法国归来,刚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观念中获得启发后不久,笔者就又在贝氏祖产——狮子林中再次获得启迪,开始了个人在园林鉴赏方面新的修习。
2013年,拙作《听园》出版。这是一部呈现中国古典园林在东西方文化“介质”中独特风貌的尝试之作,书中自然少不了德国哲学、法国文学理念的关照,自然也会有若干关涉“狮子林”的图文记述。只不过,一如贝氏的空间营造理念,书中的“狮子林”不再是单个的、独自的、纯粹的一所中国古典园林,而是“世界化”的、融汇于东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园林样式之一了。这样的思路,看似过于理想化,实则返璞归真,是最为真切也最难把握的思路。在《听园》中,笔者力图让读者从昆曲的唱腔或西方哲学的演绎中感受到“狮子林”的景致,从文本形式与叙述模式中却触摸不到“狮子林”的概念;在这里,“狮子林”不再只是一处建筑实体或空间命名,而是已经成为中国园林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