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风声:听见画中的声音 |
2023-11-21 23:25:22 浏览次数:639 次 |
|
|
在担任南京大学教授赵宪章主编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宋代卷副主编时,我偶然读到了法国学者弗洛朗斯·热特罗的《看见音乐:西方经典绘画中的音乐主题》,突然意识到原来绘画也可以表现声音,便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宋画如何表现声音的问题。在所有声音中,风声最让我着迷,正所谓“风虽无正色,然亦有声”。因为风无形无色,它的声音与形象便需要依附于其他的客观物象,如“松风声”“竹风声”“荷风声”“风铎声”“环佩声”等。宋人正是通过描摹这些客观物象来表现声音的,苏轼说:“风不可绘也,见草木之披靡,则使子有惧意。”明人刘伯温说得更好:“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宋代画家深谙风随物赋声之道,在画面中利用植物表现风的不同声响。宋人表现磅礴劲烈的大风之声时多绘松柏,以及桐树等相对高大的落叶乔木,描绘轻柔的微风之声时则多绘柳、竹等体型柔软的植物。在传南宋马远所作的《高阁听秋图》中,画家依据秋风赋予四种植物不同的声音特征,从而呈现了四种不同的草木刻画方式——风动松树“声壮”,故画中苍松硬挺而虬曲,以焦墨作树干,双钩填彩,笔力劲健,向右呈横斜之态;风动枫树“声细碎”,故在苍松之后的红枫枝叶舒张,落叶用夹叶法勾描且以浅绛设色,四散在图像空间中;风动藤萝“声柔”,故以简洁流畅的弧线勾描出了藤条的披拂之感;风动灌木“声杂”,故以点染的方式绘就出簇拥繁密的枝叶。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借童子之口言:“四无人声,声在树间。”马远在图像中遂将萧飒的秋风之声音贯于松、枫、藤、灌四种不同的草木形象当中,建构了风不同的声响与层次,好比音乐艺术中彼此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弦乐四重奏,为观者带来了视与听的盛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