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手雅玩 以器存道——牛津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所藏鸣虫葫芦赏析 |
2023-11-21 23:24:46 浏览次数:662 次 |
|
|
中国人对于鸣虫蟋蟀的喜爱自《诗经》就有记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当蟋蟀“入我床下”,年也将尽,所谓“蟋蟀在堂,岁聿其逝”。时令更迭,节气不爽。人们对蟋蟀的顾念其实是对经历的、流逝的岁月的顾念,所以寒冬之时,仍然想“听见”那生机勃勃的长夏和五谷丰登的秋天。便有了冬天蓄鸣虫的习俗。民国时期,英国自然学家索尔拜称,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如中国人一样热爱蟋蟀这种小昆虫。他将蟋蟀清脆悦耳的声音比喻为生生不息的自然之声。
清代满族亲贵十分喜欢这些时令的小虫,不仅在秋天斗蟋蟀,还乐于蓄养蝈蝈、蟋蟀、油壶鲁等鸣虫,在冬天闻享“万国(蝈)来朝”的口彩。但蟋蟀、蝈蝈等鸣虫在冬天很难存活,于是便有了蓄养冬虫的葫芦笼。王世襄在《冬虫篇》写道:“近年海外拍卖图册,文物广告,以致博物馆刊物,对各种葫芦一律称之为Cricket Cage(蟋蟀笼),仿佛鸣虫只有蟋蟀一种。”直到今天,英国博物馆里的冬虫葫芦笼和斗蟋蟀的罐子还是被统一的标为Cricket Cage。
清代皇室的追捧使得匏器(即用葫芦制成的各种器皿)工艺发展到了高峰。在英国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中所藏的冬虫葫芦笼,可令我们一窥这时期葫芦造物之精美与鸣虫文化之精深。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藏象牙口蟋蟀葫芦是清代中期的蟋蟀葫芦,素面,有浆感的光泽,口、盖为象牙材质。最上面高出盖子的蒙心部分为玳瑁雕花。蟋蟀葫芦讲究口、盖、蒙心、砸底等结构,口多为象牙、玳瑁、木质的环形,用于连接葫芦和盖。蒙心则是鸣虫传声的“窗口”,多雕刻成精致镂空的纹样。此件葫芦的蒙心花样是蝴蝶和花,其间有一些实心的圆形,使蒙心整体呈现“瓜瓞绵绵”的纹样。瓜瓞绵绵是清代中期器具中常见的一种纹样,寓意子孙绵延不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