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陈需避免“先天不足” |
2023-11-21 22:41:31 浏览次数:771 次 |
|
|
近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陕西省文物局指导,博物馆头条联合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陕西省热搜50强博物馆”榜单出炉,上榜博物馆中有很多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网红馆”。其中,陕北民歌博物馆位列第26位,与传统博物馆注重展示具体实物不同,陕北民歌博物馆主要展示的是无形的、活态的传统民间音乐。
近些年来,各地建设以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功能的博物馆、展览馆、展示馆的热潮方兴未艾,通过建设展陈展示平台来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传播非遗,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进入博物馆的非遗似乎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由于非遗活态流变的特殊性,在博物馆这样的有限空间内对非遗的任何一次展示,似乎都只是其漫长生命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切片,观众也难以仅仅通过一次展示感受到非遗背后积淀的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生活样态、价值观念和独特智慧。
不过,类似于陕北民歌博物馆这样“出圈”的非遗馆却给了我们启示:通过精心设计和适当的“展示”方式,可以让观众充分领略非遗项目的魅力,避免非遗展陈“先天不足”的缺陷。
首先,需找准地方文化特色。设计和建设非遗博物馆前,要精确地评估地方文化特色,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作为人在特定地域、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的精神、记忆、经验和技能等无形内容,非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性,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在展示非遗项目前,地方决策者需要认清当地非遗是什么,哪些最能够代表地方文化,并从中挖掘当地人独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以充分展现独特地域文化内涵。唯有这样,才能最精准地挑选出具有地域代表性、容易引发观众共鸣的项目。例如,在筹建陕北民歌博物馆时,榆林地方政府就以黄土地文化为底色,瞅准了陕北民歌这一地方“亮点”,建设了全国首家以陕北民歌为主题的博物馆。
其次,需注重“无形文化”的传递。与传统博物馆注重“藏珍”的理念不同,对非遗的展示并不需要刻意征集“珍品”“孤品”,而应注重其过程性、精神性内容的呈现,传递给观众非遗随历史发展而不断注入的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展示其所保留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基因。例如,在青海省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通过展示藏药标本、曼唐画卷、沙制时轮坛城等与藏医药、藏族天文历算等有关的实物工具,向观众诠释藏医药文化与宇宙自然、藏人生命信仰、藏地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