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和语言的双重探索 |
2023-11-21 22:41:10 浏览次数:740 次 |
|
|
上海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发祥地,老一辈美术家在探索雕塑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名家大师和艺术精品。上海也是全球的科创中心,艺术与科学在这里碰撞融合,为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助力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上海市美协、上海海派艺术馆主办,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上海雕塑与新媒体艺术作品展”于7月8日至8月6日在海派艺术馆举办。展览得到了章永浩、卢琪辉、唐锐鹤、唐世储、吴慧明等老一辈雕塑家以及高校师生和“文艺两新”的广泛参与,共征集到87件雕塑作品和46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最终展出作品80件,包括入选雕塑作品49件,入选新媒体艺术作品18件,特邀及总评委作品13件。
入选展出的雕塑作品呈现出风格样式多元、材料表现多彩的整体面貌。如裴硕的《川》,造型语言以中国山水为原型,表现出“山嶂远重叠”的抽象远山形态,既承袭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又利用造型和材料的巧妙转换,赋予山水风光以当代雕塑的独特魅力。朱晓雯的《愈》则是作者作为妻子、母亲、女儿、自我,来审视不同身份下的自我意识,试图从中寻找出另一种平衡,来探讨女性作为客观生理性别下的独特经历。作者认为女性用柔软的尖刺保护自己、愈合自己的伤痛,裂痕中结出了珍珠,在愈合的过程中,她们获得了重生,作品试图呈现这一过程。
上海市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夏阳表示:“从材料选择来看,有些作品敏锐捕捉到材料与表现主题的高度契合,非常难得;有些作品是在单一材料上用可见的量化不断持续地深入,呈现出的作品沉稳凝重。从观念和语言的创新来看,艺术家们用解构的方式对体积进行理解,对作品空间表达关系的把握更加多样,对新技术和新媒介的运用更加广泛,例如借助3D技术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塑造的束缚,赋予雕塑更大的表现可能,作品的呈现状态天马行空、轻松自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