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六十载“书学之路”:勾勒书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
2023-11-21 22:40:46 浏览次数:697 次 |
|
|
60年前,在潘天寿的大力倡导和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首开书法高等教学之先河。一甲子以来,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之薪火在几代书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播撒到全国各大高校,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日已然蔚为大观。
回望60年,高等书法教育百花齐放,如何在原有的谱系中构建旧与新、立与破的交织和碰撞,包容开放地展开研究和探索?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呈现的“书学之路——高校书法教育六十年成果展”,即是对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史与教学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展览集中展示了各高校在书法专业创设、发展阶段的重要文献,涵盖历史资料、教学手稿、教师示范、教案、作品文献等,其中诸多文献皆为首次披露,对展现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展览汇集全国80余所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的代表作品,不仅各种书体一应俱全,在风格上还做到了既包含大量继承传统之作,也不乏个性鲜明的当代创新之品,使得展览整体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筚路蓝缕
开创书法高等教育之气象
走进展览序厅,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朱家济、李可染、陈大羽、启功、欧阳中石8位高等书法教育旗帜性人物的展牌格外醒目,海报上摘录了他们关于学书论艺的箴言,其中既包含民族艺术的使命责任,也概括做人为艺的理论观点。8位中国现当代书法历史上的巨擘如同八面旗帜,引领了整个书法教育走过60年。
1963年,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老一辈艺术家,深感当时中国书法面临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浙江美术学院开创了新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并招收首届书法本科生两名——李文采、金鉴才,是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之始。
建立之初,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人就以自身精湛的艺术造诣、深厚的学术涵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于现代学院体系中重新建立起了一种道艺会通、学养相成的书法教育“通人之学”。比如,陆维钊在《书法专业研究生教学纲要》中提出了著名的60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书法专业“诗书画印”兼通以及外延到各个学科的蓝图,外延的途径为文化史、考古学、文学、史学和哲学。比如,在陆维钊、沙孟海的倡导下,书法专业将甲骨文列入学习对象,并引用董作宾殷代书法“五期说”,又将金文作品分别归五类加以学习,这种以上古文字直通隶、篆的教学之道对高等书法教育至为关键。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李可染、陈大羽等又先后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书法与篆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批研究生中,就包括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等当代书法名家。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振濂感慨道:“陆维钊先生是从中文系转到书法专业的,所以他的教学大纲、教案,用的全是在中文系、历史系用的那套教学规范,和过去的书法传授‘写给你看’完全是两回事。沙孟海先生身上集中了中国书法所需要的学科内容,从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到古文献学、历史学、金石学、文物博物馆学,可以说沙孟海先生是书法高等教育理论学科的集大成者。诸乐三先生则是诗书画印方面的通人。几位前辈给我们做的第一个定性、出的第一招,就是告诉我们这些学子学的是艺术,而不光是写字技能,也不仅仅是看碑帖上现有的东西,还要有想象,还要转益多师。他们以教授毛笔字为基础,塑造出一套清晰的书法教学框架,进一步打造了书法艺术,后续才能生根开花。这是我作为书法高等教育初代见证者的最大幸运。”
正是由于这些先生们的远见卓识,现代书法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即开创出一种穷源竟流、抗志希古的大气象,一种书法与学问并举的通达之学——心志通达于上古,学问通达于经史义理,修养通达于文学辞章。
|
|
|
|
|
|